一、為什麼醫師需要選對社群平台?
在社群溝通越來越重要的今天,「專業醫師」的形象不只在診間建立,更來自網路上的每一則發言。
不同平台,有不同受眾與適合內容。選錯平台,可能辛苦經營卻無成效;選對平台,則能有效累積信任、打開商業合作機會。
二、Facebook:穩定傳遞專業內容,適合建立權威形象
受眾輪廓:
偏年長(35~60歲)、家庭照顧者、慢性病關注族群
優勢:
-
適合長文、專業衛教內容
-
分享醫學觀點、患者教育文章效果好
-
可結合廣告投放(精準觸及特定地區或疾病類型)
限制:
-
演算法降低觸及率,需經常互動或投放廣告補強
-
圖文設計與撰寫門檻較高
適合的醫師類型:
家醫科、內科、兒科、精神科、營養專長等,需要說明與溝通的內容為主
三、Instagram:視覺親和力強,善用短影音快速建立親近感
受眾輪廓:
20~45歲,受眾年輕為主,重視生活質感與健康資訊
優勢:
-
適合以圖文與短影音(Reels)形式展現醫師專業與日常
-
Reels 可快速吸引目光,透過 15~60 秒影片講解健康觀念、醫學迷思、保健技巧
-
IG 限時動態(Stories)能即時互動,加強信任感與親近度
-
可以快速累積信任與親和力(例如診間實拍、醫師日常)
限制:
-
限於圖片與短文字,深度知識不易承載
-
需維持視覺設計與拍攝品質,避免影響專業形象
適合的醫師類型:
皮膚科、醫美、婦產科、牙科、運動醫學等與形象連結度高的專科
四、Threads:觀點輸出與個性養成的新戰場,適合醫師「雜談式經營」
受眾輪廓:
18~40歲,對科技敏感、偏向創作者、資訊接收速度快
優勢:
-
適合「觀點型醫師」透過雜談、評論、個人紀錄建立風格
-
相較 FB/IG 的圖文規格,Threads 更像是「輕量型部落格」,門檻低、壓力小
-
醫師可藉此分享日常觀察、健康議題感想、或對社會現象的快速回應
-
有助累積「熟悉感」與「信任感」,逐步形成忠實讀者群
限制:
-
生態尚不穩定,尚無穩定廣告變現與成熟互動功能
-
對風格與觀點持續性要求高
適合的醫師類型:
善於寫短評、觀點鮮明的醫師,例如重視時事、公共衛生、醫療時事話題評論者
五、結語:選對平台,是醫師品牌經營的第一步
你不需要同時經營所有平台,而是要清楚「你想觸及誰?你的專長適合哪種內容表現形式?」
建議從一個平台穩定開始,觀察互動與反饋,再逐步擴展。
📌 小提醒:無論你選擇哪個平台,「專業性」、「一致性」、「人味」三個要素,都是讓你在眾多醫師中脫穎而出的關鍵。
👉 聯繫隆圖醫師經紀團隊,我們協助你選對平台、說對的話。
延伸閱讀
醫師品牌經營入門:3個步驟建立信任與影響力